風土影響無遠弗界
風土這個名詞很多人是開始認識葡萄酒後才接觸到的,它其實代表者各種農畜產品在特定的 " 氣候 " 、" 地勢 "、" 土壤 " 以及 "人文 " 要素構成之下所的特有呈現。不光是葡萄,咖啡豆,乳酪,茶葉,水果...等等,風味都呈現著當地的風土味道,通常農畜產品的分級制度和風土條件也息息相關。
接下來我們會以葡萄酒為主體來簡概風土的含義,畢竟,“風土條件” 認真論起來,是可以寫成一本字典!
氣候因素 - 造物主的恩賜
氣溫
影響到當地主要種植的葡萄品種,葡萄成熟度...等,均溫較高地區,種植晚熟型的葡萄,例如:Granache,葡萄才會到達應有的成熟度,均溫較低的地區,種植早熟型的葡萄,例如: Pinot Noir,更能讓葡萄酒有多層次細膩的風味。另外,同一種葡萄,種植在不同均溫的環境下也會呈現截然不同的風味,例如:涼冷區的 Cabernet Sauvignon 會帶有一些紫羅蘭、青椒香氣,較熱地區,如 Napa,則會呈現豐沛的黑醋栗、漿果風味。
降雨
適合葡萄生長的降雨量,還必須看當地的長期均溫,日照長短,風力大小, 濕度等等環境因素,降雨量過多,容易導致葡萄根腐爛,或是果實風味不足,雨水太少,葡萄園缺水灌溉,也是會影響到葡萄的生長。
日照及風力
日照讓葡萄樹行光合作用,決定了葡萄的糖分集中度,進而影響釀成葡萄酒酒精濃度,通常最需要日照時期是在採收前的結果期間,這段ㄧ點點的時間決定了葡萄品質,酒廠到採收前一天都對天氣戰戰兢兢。不到採收的那一刻不敢說今年是好年份,好像深怕老天會聽見而下雨,讓所有努力前功盡棄。風力若是過大會影響授粉,導致果實數量減少,所以許多酒廠的田壟都會以與風向垂直的方式排列。
地勢影響 - 以坡度坡向和高度為評斷基準
坡度坡向
等級高一點的葡萄園多半在有坡度的山坡地。坡地排水性佳、通風,更能收成高品質葡萄。坡向主要是為了接觸到剛剛好的日照(緯度愈高的產區愈需要接觸陽光),多半為南向坡,而東向坡可避開午後炙熱陽光的直接照射,讓葡萄慢慢成長,西向坡接觸午後的太陽,葡萄能較早發芽而後成熟,總之,東西南北向都可決定葡萄生成風味。最後呈現則取決於酒廠認為怎麼樣詮釋自家酒才是最好的表現。
高度
高度每上升 100 公尺,氣溫就會下降 0.6 度,這是鐵律。愈高海拔地區均溫越低,葡萄需要更長時間成熟。因此風味的層次更豐富、酸度相對高。加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低,紫外線照射程度較高,加速單寧和酚類物質生成,葡萄顏色相對較深。
土壤構成 - 地表以下的風味秘密
土壤成分對於葡萄酒風味的影響多有爭議,但無爭議是表土層上礫石可幫助在白天的時候吸收熱能,夜間保溫,讓葡萄藤不至於凍壞。但表土以下的世界更是精彩!土壤需具備恰到好處的排水性,使葡萄根不至於因為水分淤積而腐爛,同時也要有適當的蓄水性,使得葡萄根能吸收水份轉化成養分。不同質量的土壤成分也有可能影響到種植的葡萄風格,一般來說可分為以下幾種:
1. 砂土:排水保溫,所釀的酒單寧較為優雅,香氣豐富,例如,義大利的 Barolo 。
2. 黏土:保水佳,葡萄酒結構相對扎實,例如,西班牙的 Rioja。
3. 粉土:保水保溫,葡萄酒呈現圓潤,酸度較低,例如 Oregon 的 Pinot Noir。
4. 石灰土:保濕與排水功能平衡,產了許多知名的頂級酒,通常表現酸度,花香,例如香檳,布根地的 Chablis。
人文精神 - 釀酒最後一哩路的浪漫
人文通常是串聯風土條件的精神主軸,它是人類與土地緊密連結象徵,飲食文化,歷史變遷,法令制度 ... 等在在都影響著作物從種植到完成的過程,例如法國羅亞爾河自古以畜羊聞名,產出羊乳酪完美結合當地的葡萄酒風味,所表現的是再自然不過的飲食文化與傳統的產出方式,人文精神可以說是貫串影響物產風味的因素。
在強調規格化及多產的現代化商業飲食中,連結在地風土的物產漸漸展露頭角,人們開始回歸 “在地” 精神,拉短從原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一口菜,一粒米,一杯酒,都是體現在地風土的媒介,我們興味葡萄酒不就正是因為從每一啜飲中去想像當地的自然環境與背後有多少人文精神與人力物力堆砌的美
結語:
天、地、人,一直是風土最主要的因素,也是葡萄酒一直被探討的重點。上述只是千萬種原因之一。一瓶葡萄酒是否能被稱之為好酒,不僅僅上面所說的風土條件,還有市場的定價機制,以及開瓶享用當下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