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上最幽默的作曲家
幽默是一種天賦,勉強不來,大部分作曲家多走苦命路線,譜讓人墮淚的曲容易,寫令人暢笑的歌卻難如上青天。攤開漫漫的曲單,有哪首「幽默曲」很幽默?又有哪首「詼諧曲」很詼諧?幸好,地球出現過羅西尼這位奇才,為世界送上許多歡樂,不僅侷限於古典音樂世界裡,我們在電影、電視、廣播、廣告、卡通…都常聽到羅西尼旋律,以至樂的方式暢然響起。
就連不輕易稱讚他人的貝多芬也願意為他背書。三十歲的羅西尼第一次出國,來到維也納拜訪大名鼎鼎的樂聖,又聾又病又沒人緣的五十一歲貝多芬說:「啊,你就是寫《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的作曲家,我要恭喜你,那是極為優秀的喜歌劇,我已經讀過了,也從中得到很多樂趣,只要義大利歌劇存在,它就會演下去。」接著嘆口氣說:「哦,多不快樂的我!」最後一臉愁苦的貝多芬送客,不忘叮嚀道:「記住,要多給我們像《理髮師》一樣的作品。」
人如其樂,羅西尼絕對是史上最有趣的作曲家,他的生活大小事每每成為眾人津津樂道的軼聞,幾乎可以出版一本「羅西尼教你如何耍幽默」。例如有人問他對於華格納歌劇《唐懷瑟》的看法,大師說:「那是必須聽上好幾遍才能懂的音樂,不過,我沒打算聽第二遍。」然而他的機巧並非是憤世嫉俗,他的譏諷不流於尖酸刻薄。羅西尼不僅嘲人,亦樂於自嘲,於是成為當世最受歡迎的巨星,三十七歲封筆退休,餘生近四十年縱情於享樂,是最早舉辦轟趴的社交名人,更是偉大的美食家。
Pokey的心得:當時歐洲江湖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樂壇至尊,多芬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西尼一出,與之爭鋒。」
二、聰明的孩子總是皮
1792年2月29日下午,在義大利佩沙羅港邊的一棟房子裡,鎮上的小號手朱塞琵.羅西尼(Giuseppe Rossini)請來許多聖徒像,祈求老婆生產順利。但隨著產婦陣痛的哀號聲,他就大聲怒罵,一個接一個打碎,直到準備出手「攻擊」聖詹姆斯像時,終於聽到嬰兒的哭聲,他才跪下來感謝保佑。寶貝兒子喬奇諾(Gioachino)正好於閏二月出生,算算一輩子只過了十九次生日,但羅西尼表示這樣倒省去許多麻煩。
此時正值歐洲大動亂,老爹熱中政治,超挺拿破崙導致工作時有時無,幸虧媽媽有副好嗓子,夫妻倆跟著巡迴歌劇團四處遊走,便把小羅西尼交給住在波隆那(Bologna)的奶奶撫養。精力充沛的他完全靜不下來好好念書,幾度送給屠夫與鐵匠擔任學徒仍不受教,所幸在音樂上找到好出路,羅西尼自幼擁有優美歌喉,加上長得俊俏,被暱稱為「佩沙羅的天鵝」。他最早立志成為一名歌手,舅舅甚至建議將他去勢,或許可成為頂尖的閹人歌手,好在母親趕回來阻止。
但羅西尼的各方面教育非常淺少,幼時啟蒙的音樂老師,只教他用兩指神功彈奏鋼琴,因此總自謙為「第四流的鋼琴家」。直到十四歲才進入波隆那音樂學校,但老師馬太神父的陳腐教學法讓羅西尼百般無聊,多靠借譜自修。四年後,老師說他若再花兩年時間就可精通對位法,但羅西尼坦言實在等不下去,因為他必須出去賺錢補貼家用。問到所學音樂知識是否足以譜寫歌劇,當馬太說應該可以時,羅西尼立刻告別學校投入職場。
Pokey的心得:羅西尼晚年對華格納說,他從海頓與莫札特樂曲總譜學到的音樂知識,比在上課中學到更多。
三、音樂化腐朽為神奇
還沒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前,羅西尼就已開始譜曲,並憑著天份賺錢養家,先是童聲歌手,變聲後在二流樂團擔任大鍵琴手或在合唱團擔任指揮。十八歲完成了第一齣歌劇:《婚姻契約》(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音樂已流露出高度的歡樂氣息,這在過去的義大利喜歌劇、乃至莫札特的傑作中都不曾聽聞。很快地,義大利各劇團的邀約紛至,甫成年的羅西尼成為一位職業歌劇作曲家。
羅西尼的創作大大滿足了三方要求:劇團要賺錢、歌手要表現、觀眾要開心。甚至連男女配角的「雪糕詠嘆調」(aria del sorbetto,意指可讓觀眾趁機買支雪糕解饞)也別具巧思。羅西尼在為歌劇《巴比倫的奇諾》譜曲時,發現第二女主角長得奇醜無比就算了,她的聲音甚至只有在降B音勉強可聽,於是寫了一首音符圍繞在降B音的「誰藐視溫馴的人」(Chi disprezza gl'infelici,youtube可搜尋),旋律起伏則交給管弦樂團負責,這首雪糕詠嘆調竟成為當時的熱門單曲。
二十歲的第五齣歌劇《絲梯》(La Scala di Seta),羅西尼向劇團經理抱怨劇本超爛,宣稱回敬一部失敗作品,互不相欠。但在此他開始運用獨創的漸強效果,這在羅西尼後來歌劇中屢見不鮮,因此便有了「漸強先生」(Signor Crescendo)之封號。由於常接爛劇本寫鬧劇,馬太神父非常不滿,寫信怒罵他丟盡學校的臉,羅西尼回信道:「親愛的老師,請您忍耐一下,我現在為了餬口,每年得寫五六齣歌劇,稿漬未乾就得交給謄寫員抄寫分譜,連看一遍的時間都沒有。等我以後不那麼忙時,再寫無愧於您的音樂吧!」
Pokey的心得:「羅西尼漸強」是將一段樂句從弱音不斷反覆加強至爆炸性最強音,讓人產生興奮效果,這種操縱聽者的本領,堪稱電音DJ的鼻祖。
四、如何快速寫歌劇
上歌劇院看戲是十九世紀義大利人晚上最重要的消遣娛樂,當時歌劇作曲家就像是本土劇《世間情》的編劇,得在演出前以急如星火速度趕工,頂多只有一個月時間譜曲,免不了寫出粗製濫造的公式化歌劇。羅西尼在三十歲以前,陸續為威尼斯、波隆那、費拉拉、米蘭、拿坡里、羅馬的一二三流劇院譜寫新曲,十二年時間總共寫了三十二齣歌劇。其中最關鍵的訣竅,就是善於「資源回收」,把舊曲適度魚目混珠,又組成一齣「全新」歌劇。
羅西尼號稱「就算給我一張洗衣清單,我也可以把它寫成音樂。」他的音樂才能無庸置疑,只是迫於時間壓力而無法精雕細琢,反正當時既沒CD也無網路,這城市居民根本沒有機會聽到別個城市的作品,但羅西尼終究還是踢到鐵板了。1813年,《在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風光地在威尼斯上演,隔年初,羅西尼來到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靈機一動,把角色與背景對調一下,推出《在義大利的土耳其人》,結果自視甚高的米蘭人大表憤怒,演出慘敗收場。
無論好戲爛戲,寫歌劇讓羅西尼名利雙收,從1810年第一齣歌劇《婚姻契約》拿到兩百里拉,到1829年最後封筆的《威廉泰爾》,羅西尼要求一萬五千法郎的報酬,約等於他出道時的三十倍之多。1850年,義大利出版商李柯迪準備印行羅西尼歌劇全集時,他大感恐慌,寫信給李柯迪說:「這樣會讓我全部的歌劇攤在公眾面前,人們會發現同樣的曲子出現很多次。但我認為自己有權力來挽救過去失敗歌劇中的優秀音樂,所以才將它們從被埋沒的廢墟中搬到新作上。」
Pokey的心得:貝多芬為一齣歌劇寫了三首不同序曲,羅西尼則是將一首序曲用在三齣不同歌劇。幸好羅西尼只是抄襲自己舊作,不像韓德爾公然剽竊他人作品。
五、荷包響叮噹的理髮師
儘管先前已因《試金石》、《唐克雷第》、《在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女郎》而成為暢銷作曲家,但讓整個歐洲為之瘋狂,卻是他1816年於羅馬推出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羅西尼僅花十三天的時間便完成這齣曠世鉅作,報酬是一千兩百里拉外加一套金鈕扣西裝,精於盤算的他相當滿意,因為平均一天一百里拉,而他吹小號的父親一天才賺兩塊半,這時羅西尼才二十四歲。
《理髮師》無疑是古往今來最傑出的喜歌劇經典,除了羅西尼妙筆生花的旋律之外,再加上難得用上法國劇作家波馬謝(Pierre de Beaumarchais)的好劇本。然而此劇首演卻遭逢空前的失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三十年前義大利作曲家派謝羅(Giovanni Paisiello)已根據這題材寫出挺受歡迎的喜歌劇。雖然羅西尼推出前,刻意將劇名改為《徒勞的防範》,但還真證實這是徒勞的防範。派謝羅的粉絲刻意鬧場,第一幕起不斷吹口哨或吼叫,加上男低音一登場便跌跤,流著鼻血唱完「誹謗之歌」,還有一隻貓跑在舞台上閒逛,都引起觀眾的狂笑,此起彼落模仿著貓叫聲。
首演後,羅西尼默默地走回家,飾演羅西娜的次女高音特地前來慰問,發現羅西尼已經睡著了。事實上,極端敏感的他絕對不可能如此無動於衷,只是以瞞不在乎來偽裝他的沮喪(這種掩飾也成為羅西尼後來對付敵意的手法)。但沒多久,《理髮師》即獲得應有的榮耀,小說《紅與黑》的法國作家史湯達爾(Stendhal)描述說「拿破崙已經去世,但新的征服者已降臨。從莫斯科到拿坡里,從倫敦到維也納,從巴黎到加爾各答,他的名字掛在每一個人的嘴上,這位英雄的聲名無遠弗屆,直到文明的疆界為止。」
Pokey的心得:同為波馬謝的姊妹作,將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與《理髮師》拿來比一比,即可清楚驗證,莫札特的音樂是愉悅且優雅,但遠不如羅西尼那般渾然天成的歡樂。
作者 林伯杰(PO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