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 Borsa Vini Italiani 在台北辦了一場酒展,感謝 Taiwan Wine Academy 台灣酒研學院 團隊專業的策劃與執行我們才有了這樣一場兼具知性與深度的活動。
那天,我喝了一堆義大利酒、上了一場大師講堂
那天,我和 Vermentino 熱情又怡人的果香重逢;我為才 2013 就略顯老態的 Brunello di Montalcino 感到惋惜;我透過木質傢俱般的基調中感受到被釋放的橄欖、薄荷與乾燥花,那是一款正值適飲狀態的 Barolo。
最後,我在兩週後想起了大師講堂中莊才勳老師破題的歷史觀點。
許多人對義大利葡萄酒卻步的原因不外乎:義大利整個國家都是產區 而且有著「數不清」還「叫不出」的 原生品種。但換個角度想,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歐洲大陸,這些國家的「疆域」很多都是在這不到100年之內才形成的。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卻遠遠長過這些國家的歷史。於是當我們認識一個產區和某個歷史悠久的酒莊,很可能在發展之初「並不存在」於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國界中,義大利剛好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當天的大師講堂,台灣葡萄酒論壇 Taiwan Wine Forum 的總編莊才勳老師從義大利的歷史切入,闡述不同產區受到各民族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葡萄酒文化,直到尾聲才聚焦在各經典與新興產區未來的發展策略,循著前面的歷史脈絡,留給與會者一個對於這些趨勢們自我解讀的空間。
如何理解義大利原生品種?
所以什麼是「義大利的」原生品種?還是該稱呼它們是「該產區的」原生品種?但「原生品種」有多原生,為不會是其他民族、政權、貴族因為宗教、戰爭、遷徙與土地繼承而帶來種植的,最後才被變成「義大利的原生品種」?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意外地,疆界感被解構了,然後我開始思考真的有所謂的「義大利葡萄酒」這種風格嗎?還是我們值得更精準的分類?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葡萄酒是為了歡樂而存在
想累積更精準的感知分類,意味著要有更多的嘗試,也就是針對不同產區所形成的一種感官歸納。以單一國家為單位的酒展最大的好處就是提供一個讓大家在相同產區內找到一種接近風格的平台,然後從這些具備不同風格的分類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產區」。這是我試著理解與接近義大利葡萄酒的方法!
至於更多的嘗試與體會是否意味著品飲者需要具備更多的「先備知識」?
我在課堂上出神地想著有時候「懼怕義大利葡萄酒」是否就像在台灣有很多人潛意識中始終認為我們應該學好文法、練就正統的口音才開口說英文一樣?
「學習語言後才溝通」還是「在溝通中學會語言」?「學習品飲葡萄酒後才喝酒」還是「在飲用中體會葡萄酒」?
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存在、葡萄酒是為了歡樂而存在,達成溝通的目的並不需要艱深的單字,但溝通過程中卻能學會更多單字。
找到喜好的酒未必需要讀很多書,但找到喜好後可能會嘗試去看更多的書!
這一年多來,感謝台灣葡萄酒論壇辦了一系列「愛你一義年」的活動,雖然我沒有場場參加,但我可以明顯感受到:經過這一年,這個活動讓更多人在「在飲用中體會義大利葡萄酒」。因為沒有什麼葡萄酒是特定族群的專利 (貴到買不起的除外),放膽去喝就好,然後試著找到自己喜歡的產區,試著描繪出自己喜歡的風格樣貌。
文明是各種力量拉扯的結果,葡萄酒文化也是!
每天在品酒會中穿梭,我看到的是「人為干預」與「人為不干預」的釀酒風格拉扯;看的是「舊世界學新世界」與「新世界復刻舊世界」的商業選擇;跳到現實生活中,從歷史觀看漢文化、南島文化、大和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台灣社會的角力與磨合;看學了漢文化、發展出大和文化再到工業革命、明治維新與大和文化碰撞的日本。文明本來是各種力量拉扯的結果!
如果說我在用什麼力?例如,每篇都要寫得落落長。
我會說:我努力把大家拉向一個透過葡萄酒更有勇氣表達個人喜好的氛圍中,在這個氛圍中,每個人都能探索出屬於自己喜歡葡萄酒的方式,可能是喜歡特定品種、喜歡特定的釀造手法、喜歡特定的氣候、喜歡讀很多書、喜歡喝醉,喜歡獵奇。然後學習尊重與理解上述的各種喜好。
至於我自己,我喜歡和大家分享當我喝到一款酒時,我想到了什麼!不論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