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那段時間,我們買了兩次鵪鶉蛋。一盒有 18 顆,慢慢吃可以吃個幾餐。
這兩次的品質都不錯,雖然小顆但是風味很濃郁。唯一的問題是殼很厚,殼內的那層膜也很堅韌,很容易因為施力過大而弄破了蛋黃。
把它加在各種口味的義大利麵和燉飯裡,都很美味。
某天,鵪鶉蛋還沒吃完,手邊也還有 bellota bellota 的伊比利火腿和巷子口買的吐司。
「我們早餐來吃火腿蛋吐司吧!」我這麼提議。
「可是鵪鶉蛋很小顆耶,這樣不會很空虛嗎?」
「就把吐司也切成小一點的尺寸,做成一口大小的火腿蛋啊。」光想像就覺得很好吃。
但是被斷然拒絕了。
說到鵪鶉,在法國市場裡可以選擇的禽類還真是多樣。除了台灣常見的那些,還有綠頭野鴨雉雞鴿子鵪鶉等,都是各家庭習以為常的餐桌食物。曾在市場專賣禽類的舖子買走最後兩隻鵪鶉正要結帳時,看到晚了一步的阿桑臉上十分不甘願的表情,大概是想著「你們兩個觀光客懂什麼鵪鶉!」吧。
話說回來,號稱什麼都吃的台灣,餐桌上的禽類幾乎就只有雞鴨鵝;況且,在市場想到要買生鮮的鴨和鵝也不是那麼容易,更別說是其他種類了。
但台灣明明就有鵪鶉蛋啊,夜市有賣一串四顆,生意通常還不錯。
那,鵪鶉呢?我覺得它明明很適合台灣的小家庭,較小的體型就算是中型烤箱也放得下;一人可以豪邁地吃掉一整隻,也不用怕買了全雞會吃不完。再加點沙拉或烤蔬菜以及葡萄酒,就是很豐盛的一餐了。
真希望有一天在台灣也可以流行起來。
令我疑惑的還有比目魚。
因為法國人愛吃各式各樣的比目魚,入境隨俗吃了幾次,十分認同這項食材的美味。在市場買了魚,老闆還會表演唰一下快手撕下魚皮的技術,很有意思。
當晚吃著另一半煎得香嫩的魚,邊閒聊著「哎呀,回台灣就不容易吃到了怎麼辦」之類的話題。
但不對啊,現在台灣的壽司屋幾乎都點得到「比目魚鰭邊肉握壽司」;那,比目魚其他的部分究竟上哪裡去了呢?
「來喲,沒有鰭的比目魚大特價喔!」我不禁想像著這樣的光景。如果遇到應該會忍不住買上一大盤吧,畢竟真的很好吃。